菜单
close
11
新闻中心

炉也?灯也?

发表时间:2020-05-08 19:47:44

炉也?灯也?


周云祥


在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收藏的众多青瓷精品中,有两件造型别致、釉色漂亮的器物尤其引人注目,其看似普通的外表下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比如它的名字叫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它的年代是什么时候?透过我们细致入微的探查,观众最后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它与人们的生活这么密切相关,并最终喜爱上她。

这两件器物,我们称之为炉。也许观众会纳闷,这么小的物件怎么会是炉呢?难道用它来生火做饭?生火做饭当然不可能,但是却和用火有关,它有可能是古人用来暖手的手炉,我们有考古学上的证据,且看她俩靓丽的身影。

两件器物皆有残损,断茬处胎为灰色,近直口,口向上出凸棱,宽折沿外侧下倾,细圆唇,腹壁外张,轮制时有意将外壁制成等距的宽凹槽,极具旋律美,仿佛有不尽的曲水流觞,内底为圜底,下有矮柄,再下为喇叭圈足。两器内底皆无釉,口沿内壁至外壁圈足处施青釉,一件施青绿釉,一件施青褐釉。釉层较薄,玻璃光感强,有细碎的冰裂纹,凸棱、宽沿上唇、圈足凸棱处有铁口特征。前者直径10厘米,足径6.2厘米,高8.7厘米,后者直径10.6厘米,足径4.8厘米,高7.5厘米。(图12

QQ截图20230901194837.jpg

从器形来看,两器置于地太小,易被踢翻,又不能手握置于袖中,从其喇叭状的圈足来看,是能被置于桌子上面的,器形不大不小,便于手捧,这也是我们称之为手炉的原因,其内壁无釉,正是用来盛放炭火,在人们手冷的时候,凑上取暖。当然,我们做这样的推想,并无直接的古人暖手场面来证实,我们从一幅辽代墓葬壁画中侍女捧炉来观察,觉得有这种可能。

1993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市文物管理处、宣化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发掘了张家口宣化壁画墓墓地东南组之张世本、张文藻墓、张匡正墓以及不知名的六号墓(后文所引宣化壁画墓均出自《宣化辽墓》[1]一书),张世本墓、张文藻墓、张匡正墓的下葬年代均为公元1093年,M6的年代略早于三墓,也可能和三墓同时。M6为斜坡阶梯墓道双室墓,前室长方形,绘散乐图与备茶图,后室八边形,相当于内寝,西南壁鹤草旁绘一挑灯的侍女,东南壁鹤草旁绘左手端炉的侍女,这两人负责照顾墓主人生活起居。(图3)从颜色看,炉为白瓷炉,宽平沿外侧下倾,腹壁下部外张,折成圜底,矮圈足。从炉与手的比例来看,炉径在25厘米以上,高约16厘米,约为我馆青瓷炉的两倍大。

QQ截图20230901194855.jpg

这种炉出现在壁画上,这是唯一的一例。黄河流域壁画墓很多,壁画上却不见这种宽沿折腹的圈足炉。我们就此展开讨论,它是炉吗?是做什么用的炉?

在老一代考古工作者的考古调查及发掘简报中,这种炉一般被称作灯,现在看来,当然不是灯。原因有三:从器形来讲,内壁无釉,不利于保护灯油;若是灯,灯芯无处安放,似漫无着处;目前的考古资料证明,宋金时期用作灯的是一种浅腹的碗,登封唐庄宋代壁画墓M3[2]同时出土了碗式灯与三彩炉,此墓的年代根据墓壁砖雕约在公元1060-1090之间。(图4)

QQ截图20230901194912.jpg

既然不是灯,那它是什么炉呢?河南省文物考古院在其发掘的大型工地如三门峡庙底沟唐宋墓地[3]、叶县文集遗址[4]等,均将这种炉称为炉,却未言是什么用途的炉,而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秦大树先生在其发掘的遗址中,一直称这种炉为香炉。我们知道,元代的香炉器形是确定的,一般折沿两侧有竖直的双耳,下有三足,如河北满城公元1295年张弘略墓[5]出土的钧瓷香炉。(图5左)金代香炉器形和元代相似,但一般无耳,颈部没有那么高,如大同公元1190年阎德源墓[6]出土的钧瓷香炉。(图5右)

QQ截图20230901194924.jpg


宋代香炉目前墓葬里还没见到,从金代香炉的成熟程度来看,宋代应该已有这种器形,故一些窑址调查图录径直将采集的炉称为宋代香炉,或是根据己见,或是根据地层。我们知道,窑址不同于墓葬,地层里容易扰进后代的东西,一件器物如果自身没有刻铭,不能轻易判定它的年代,如果有纪年墓葬资料佐证,则可以对其进行大致的断代。所谓宋代香炉就处于这种状况。虽然这样,我们从香炉有三足这点来看,金代香炉可能来自晚唐的三彩香炉,如河南南乐公元901年苏绪夫妇墓[7]见到的三彩炉那样,那么宋代香炉也有可能具有三足。(图6)如此,宋代香炉形制与宣化M6侍女所端白瓷炉差别巨大,将这种宽沿、折腹带圈足的炉称为香炉是不确切的。

QQ截图20230901194937.jpg

宣化壁画墓地M5的墓主是张世古,下葬于公元1117年,墓室亦为前后室,前室长方形,后室六边形,相当于寝室的外间,后室西南壁上绘备茶图,桌前地上放炭火通火的火盆,盆中有白色茶注(应系金属制品)。(图7)这种铁制炭盆在墓葬与遗址中均发现有类似品,考古界一般称为五足炉,如公元1094年新密冯京夫妇墓[8]出土的绿釉瓷五足炉、叶县文集遗址出土的绿釉陶五足炉。(图8)显然,墓葬、遗址出土的五足炉是对现实生活中五足火盆的模仿。那么,宽沿折腹圈足炉是对什么炉的模仿呢?


QQ截图20230901194952.jpg

我们再看M6两侍女的情况,两女均在内寝,西南壁侍女在挑拔灯芯,增加屋内光亮,东南壁端炉侍女应该也是在同一室内为主人服务,只是这炉是做什么用的,一时难以揣度。

我们可以观察其它壁画墓内寝侍女所持何物。M7的墓主是张文藻,墓室由前、后室组成,前室长方形,后室圆形,后室西壁有挑灯侍女,东壁侍女左手端茶盏前行。(图9)

QQ截图20230901195016.jpg

M10的墓主是张匡正,墓室由前后室组成,长室长方形,后室圆形,后室西壁有挑灯侍女,东壁绘两侍女,左女双手捧镜,右手左手端龙首洗,右手捧巾,显然是在伺候墓主早起。(图10)

QQ截图20230901195033.jpg

在M6、M7、M10的内寝中,我们发现均无备茶用的火盆,这样的内寝是比较冷的,怎么办?M10后室东壁经案下有一葵口的火盆,虽然盆内无炭,用来取暖的用意很明确。(图11)

QQ截图20230901195057.jpg

那么,在经案下无火盆的M6内寝是怎么取暖的呢?我们认为M6左手捧炉的侍女就是来送手炉的,炉放在桌上,用以取暖。放在桌上要找出证据。且看宣化墓地M1、M4的情况。M1的墓主是张世卿,下葬于公元1116年。他家大业大,在灾荒年向朝廷进献粮食二千五百斛,得授右班殿直,后官至银青崇禄大夫,墓葬是宣化墓地体量最大的。墓由前、后室组成,前、后室均为长方形。后室东壁绘备茶、候经图,中部红桌上放黄色经盒、黑茶盏、白色汤瓶,桌前缘为两本经书,书之间有茶盒、五足炉。此五足炉有盖,在读经时更能保证安全。(图12)M4的墓主是韩师训,下葬于公元1111年,墓室由前、后室组成,前室长方形,后室六边形。后室东北壁绘候经图,方桌上放一拱足经案,案前桌面放盏2、五足炉1,这个五足炉就是缩小化的火盆,用以取暖。这就证明取暖用具可以放在桌上,供人们抄经、读经时暖手。(图13)

QQ截图20230901195117.jpg

由此我们认为,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收藏的这两件青瓷炉以及诸多考古文章中出现的香炉、炉都是当时人们用于取暖的手炉,与放置在室内地上的火盆有别。这种手炉与桌上的五足小炉或葵口火盆并不完全一样,它吸取了平沿、斜直腹、圈足的特征,圈足之上加了矮柄,这样器形稍显修长,视之有物,与周围物品更加搭配。

关于这两件手炉的年代,我们做简要的介绍。手炉在宋、金有一个变化过程,宋代手炉的宽沿比较平直,腹壁有直的,也有下部外张的,腹下部折成圜底,圈足上一般有凸棱。如北京市文物管理处1970年发掘了公元1053年王泽夫妇墓[8],出土一件精美的白瓷手炉,圈足呈覆盘形,柄上无凸棱,高12.3厘米。(图14左)2006年登封市文物局在登封告成镇发掘一座砖雕墓[9],墓中出土一件白瓷手炉,宽沿稍下倾,直腹壁,柄上有两周凸棱,高10.8厘米。此墓根据壁上的砖雕知其年代在公元1060-1090年之间。(图14中)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在殷墟刘家庄北地发掘一座宋墓[10],墓中出土一件白瓷手炉,特点比较显明。炉直口略出凸棱,宽沿弧状下倾,直腹壁折成平底,矮柄上有一周凸棱,喇叭圈足,高12.6厘米。根据墓中出土的最晚铜钱,此墓不晚于公元1094年。(图14右)

QQ截图20230901195142.jpg

我们通过以上三炉的对比,大致知道北宋晚期手炉的宽沿顶面开始弧状下倾,与稍早的斜直宽沿有异。金代弧面沿变得更宽更下沉,看上去很夸张。而我馆这两件青瓷手炉无疑是宋代晚期以前的手炉,考虑到各地生产情况不同,定为金代早期亦无碍。





索引:

[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宣化辽墓[M].文物出版社,北京,2001年。

[2]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登封市文物局.河南登封唐庄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29)。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庙底沟唐宋墓葬[M].大象出版社,20069月。

[4]  河南省文物局.叶县文集出土陶瓷器[M].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201710月。

[5]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保定市文物管理所、满城县文物管理所.元代张弘略及夫人墓清理报告[J].文物春秋,20135.

[6]  大同市博物馆.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84.

[7]  南乐县文物管理所.河南南乐唐代苏绪夫妇墓清理简报[J].中原文物,20194.

[8]  北京文物管理处.近年来北京发现的几座辽墓[J].文物,199012.

[9]  宋嵩瑞、耿建北、付得力.河南登封市双庙小区宋代砖室墓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20076.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河南安阳刘家庄北地唐宋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151.


联系方式 · contact
电话:0371-86222655
邮箱:zzshcqbwg@163.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八大街与经北六路交叉口郑州文博城西城六号楼四层
分享:

关注公众号

版权所有: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 技术支持:三猫网络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4919号-1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